李虹桥 , 李虹桥简历
本文目录一览:
贵格教育的老师都有谁啊?
刚去贵格教育网站摘的,老师还真都挺有实力,所有老师都毕业于北美前10的院校,有宾夕法尼亚大学、斯坦福等。特别是李虹桥老师和张涵老师,李老师原来是新东方的资深教练身待业听面斗总差师,SAT项目的创始人之一。张老师是啄木鸟教育来自的教学总监,曾为ETS担任托福出题工作,而且是曾经拿到托福满分的运际来规良至待目与牛人。经他们这里成功申请到名校的学生很多。抽360问答空自己上网查查。都是特别NB补越的老师啊!
温州新航道有来自没有sat培训班?
朗播英语提示您,现在学 SAT 除了传统的培训机构,还可以选择在线的形式,互动好,省时又高效,朗播英语现开设 SAT 寒假班,齐文昱、李虹桥和刘鎏老师授课,8天时间,实实在在学好 SAT,祝你取得理想的成绩。
从哪可以获得齐际SAT阅读精读课程的PPT或向危判进李办真察是讲义?
网上有很多资料。SAT阅读精读课,我听说李虹桥讲的SAT不错,可以了解了解
考ACT要怎么准备?在哪有教材?
美国高考悄然抢夺中国生源
多年来,北大、清华是中国内地高考学子们的一面精神旗帜,一个镀金饭碗,一种光鲜人生。
但随着香港和海外知名高校到内地招生,这种观念已经逐渐被改变。
近两年,SAT和ACT这两种美国高考形式,已悄然出现在中国。
在中美高考巨大的制度差异下,许多原本考北大、清华的大陆学生纷纷开始备战美国高考,仅北京现在就有近两千考生参加。预计明年,将有三千余中国考生入读美校。
有专家认为,如以此趋势发展,美国高校将真正成为中国高校的竞争者,并将对中国高考环境产生影响。
从这个暑假起,王凯(化名)开始远离他的同学。他几乎将自己所有的业余时间,投入到北京的新东方学校。他在进行一门考试培训班的集训。“我要参加美国高考。”王凯已下定决心,放弃明年在中国高考。
北京《新京报》报道,他的人生规划简单而明确:进德国西门子,做企业管理。对于大学深造,他的目标毅然锁定在耶鲁、哈佛、麻省理工等全球排名前十位的高校。
所以,王凯在参加一个叫SAT(Scholastic Aptitude Test)考试的培训。这是一种美国的高考,它的成绩是美国各大学录取学生的重要参考标准,同时又是发放奖学金的主要依据之一。
截至2005年12月18日,美国顶尖名校已在中国大陆提前录取的新生共41人,其中耶鲁一家就录取了8人。
“预计到明年9月,将有3000名至5000名中国学生入读美国大学。”北京新东方学校SAT项目的负责人李虹桥介绍。
他明显感受到中国学生对美国高考的反应愈来愈强烈,除了中国高考这座独木桥,“他们又发现,另一扇通往求学道路的门,已悄然打开。”
SAT内地潜行凶猛
王凯经常会上一个在他们圈子里知名的英语学习网站。在那儿,他经历了SAT培训的由冷转热。
参加SAT考生迅速增加
他说,在SAT进入更早的上海,SAT考生们已经会集体租一个屋子,分工搜集学校信息,一起复习和生活,形成了一个个严密的小圈子。
2003年暑假,上海新东方办起了中国内地第一期SAT考试培训班,没有做什么宣传,第一期培训班就迎来了50名学员。 之后,2004年暑假,学员超过100人;下一年,是400人;近期上海新东方国外部透露的消息,今年暑期的学员达到了900人。
北京的增长速度比上海还要快。
北京新东方在2005年初第一次开办SAT考试培训班,当年学员不到600人。而今年的SAT考员已经达到了1400多人,比去年超出一倍还多。
搜集信息 早做准备
过去,想到美国留学,并申请名校奖学金的学生必须有优秀的托福和GRE成绩。但这两门考试,只是单纯的语言考试,而且体现的都是研究生水平。
相比之下,SAT所要测试的是,一个本科生的素质,其中反映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
王凯知道,在美国,90%以上的顶尖名校要求参考学生的SAT成绩,而且成绩的高低是决定学生能否得到奖学金的重要参考。
王凯还能把SATⅠ和SATⅡ的区别说得头头是道。
他举例说,哈佛大学就要求学生除了参加SATⅠ考试外,还必须参加3门SATⅡ考试。当然,也有一些学校不需要SATⅡ分数,但如果考生有SATⅡ成绩,则更能增加申请者的竞争力。
通过网络,王凯知道,北京许多重点学校的学生,从高一高二就开始筹备SAT考试,“而且准备美国高考的人一年比一年多,只要有一个人在筹备,消息很快就传开了”。
SAT强烈诱惑内地考生
美国高考对王凯他们来说,有某种极度强烈的诱惑力。
SAT的考试机会多
“它和中国的高考有很多不同之处,第一就体现在SAT考试一年可以考六七次,只要报考不超过三次一般都不会影响录取。其次录取也不完全看考试成绩,高中三年的成绩、对于自己的学术表现、体育、文艺、社会活动等方面的特长的自述,还有老师的推荐都会起作用。”王凯说。
而中国的高考则不是这样,一个考生的高考成绩一般只能有两次被高校选择的机会。并且,大多数情况下只有第一志愿这一次被录取的机会。而美国的高考成绩,却可以让考生同时申请多所高校。
SAT注重学术能力
王凯从SAT的考试用书上发现,SAT考试很注重考查考生的逻辑、分析、推理等学术能力。
这让王凯没有考试压迫感,“SAT考试不像我们的高考那样需要死记硬背,它拓展性强,需要一个政治、经济、地理、人文更高层次的素养。”只要克服了语言障碍后,数理化等都成为了中国考生的强项。“SAT考试最难的数学题也只相当于我们的高一水平。写作、阅读等也是词汇量越大句子越简练,而不是像我们的英语课词汇量越大句子越复杂。”王凯说。
内地培训有针对性
如果一个从未接触过这类考试的中国学生,第一次参加满分为2400分的SAT考试,可能只能得到1000多分。
但王凯说,中国内地的培训较好地掌握了SAT的应试规律,往往只需3个月强化培训,不少考生就能考出2000多分的高分。
现在唯一让王凯觉得不如意的就是,SAT考试在中国内地始终没有设考点,考生在参加了培训之后,必须到香港或台湾的考点去参加考试。“我就等着明年去香港了。”
ACT,另一匹来自美国的“狼”
而另一门美国高考则在今年的8月6日,首次获准在北京设立考场。
ACT更贴近内地高中教材
这种考试叫ACT(American College Test),和SAT一样,也是美国各高校录取考生时,所要参照的主要成绩,但它的考试内容则更贴近高中教材。
8月6日,北京地区的近20名高中生在北大资源学院参加了首次ACT模拟考试。
据了解,到目前为止,上海、北京、广州、深圳、西安、郑州等大中城市已经有25个ACT考试培训中心,这些培训中心又是ACT的授权考点。
和王凯等参加SAT考试的中国高中生不同,北京八一中学的王佳选择的是接受9个月的国际大学预科培训,然后参加ACT考试。
王佳介绍说,“这个预科培训是每个考ACT的学生必须要上的。”近期她就将接到英国一所排名第十位的大学商业金融专业的录取通知书。
“从2005年5月中国内地开考ACT以来,已经有2000多名学生通过他们的培训课程参加了ACT考试,这个数字还不包括内地自行到香港参加ACT考试的人数。”承担中国内地ACT考试的ACTEducationSolution(ACT在中国成立的负责其培训和考试的外商独资公司)中国总部负责培训的孙小姐说。
ACT高调抢市场
ACT比SAT要高调许多。
2005年年初,美国ACT考试中心收购了一个全球最广泛认可的国际大学预科项目GAC课程。
2005年3月,GAC就“携带”着ACT迫不及待地进入到了中国,只要参加GAC9个月的预科课程培训,就可以由课程培训中心组织参加ACT考试。
5月ACTEducation Solution就在中国内地组织了第一次ACT考试,参加者全部为GAC的学员。
2005年,该公司的CEO兼主席RichardFerguson为此曾专程来到中国并召开新闻发布会大力宣传美国的ACT考试。他还表示,到2005年年底,ACT准备在中国设立30家左右的GAC培训中心兼ACT授权考试中心,为中国高中生提供服务。
ACT在中国的扩张野心可见一斑。
而承担北京地区ACT考试的北大资源学院负责教务的罗小姐也表示,考生只要参加完9个月的GAC大学预科课程培训,即可在北京参加ACT考试。
学生在获得ACT考试成绩后,结合预科证书,不仅可申请美国、英国、加拿大、澳洲110多所协议直通大学,还可直接申请美国的大学和奖学金,获得美国本土学生的同等待遇。
王凯听说后,觉得“这个诱惑也很动人。”
·相关链接·
洋高校内地抢生源
2006年,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8所高校在内地20个省份招收1300多名学生,引来3万多考生报名,部分地区的状元考生趋之若鹜,甚至弃北大、清华赴港求学,引发了一场“北大清华顶尖生源流失”的讨论。
有关人士指出,“港校热”只是中国高等教育经受全球化冲击的“第一波”。
今年7月,在北京举行地国际教育博览会上,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韩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所院校参加了本届展会。很多院校都将目标锁在了中国内地的应届高中毕业生身上;
美国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雷文也在今年举行的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表示,耶鲁大学希望吸引更多优秀的中国学生。
而这些海外高校的大举“入侵”,也对中国的高生和家长有着绝对的吸引力。
因此,有人惊呼:“狼来了!”
“惟分数论吓跑学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研究所发布的《2006全球教育摘要》显示:中国是世界上在海外上大学人数最多的国家,中国大学留学生占全球总数的14%。中国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输出国,仅2004年度就多达11.47万人。
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刘遵义说,内地现行的高招制度,不能完全考核一个学生的全面素质,惟分数论的考核,定会吓跑一部分学生。
香港大学校长徐立之也表示,香港大学之所以能不断吸引全球人才,是因为学校不拘一格降人才,学生选拔基本上采取“高考+面试”的形式。
瑞典皇家工学院校长安德斯·弗罗德施特洛姆认为:中国高考制度比较单一,“一考定终身”的招考制度将许多优秀学生挡在了高校外,实在可惜。相对落后的招生方式,一定程度上减弱了中国大学在国际上的招生竞争力。
内地高校探索改革
复旦大学副校长蔡达峰认为,一直以来,多数内地大学都是政府代其选拔人才,长时间缺乏选拔锻炼的高校,已经不清楚“自己真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而香港以及海外许多大学,已经形成了极为完善的自主招生制度,招生相对自主,相比之下,中国现有的招生制度显得呆板而机械。
2006年4月起,复旦、上海交大两所学校率先在内地尝试自主选拔录取招生,高考分数第一次与选拔脱节,虽然这次试点只面向上海地区招收近600名学生,却点燃了民众对高招制度改革的希望。
本文链接:http://www.qltj.net/a/13016.html